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蚕桑文化遗产保护为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延伸、三产融合发展等创新举措,让千年蚕桑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阳城路径。
我县栽桑养蚕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历史悠久。现仍保留着嫘祖始蚕析城山、千年古桑屹立寺头、地埂栽桑北方独有等历史典故和物证。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我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蚕桑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近年来,我县在守护蚕桑文化遗产上作文章,先后对全县现有的37株古桑树进行挂牌保护,建立专属的“身份档案”,对庙宇遗迹进行修复保护,让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建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系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保护管理办法》今年正式实施,是全省首个专门针对蚕桑文化遗产保护的县级法规性文件。
如何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我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蚕桑产业的新路径、新模式,着力培育蚕桑产业新质生产力。在原种生产上,与江苏宿迁、陕西安康等地深化种业合作,开展跨区域制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原蚕制种规模与质量齐头并进,筑牢产业根基;在养蚕生产上,引进重庆祥飞公司小蚕、中蚕、大蚕、上蔟“四段式多批次滚动养蚕”智能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蚕季节性和批次限制;成功开展《“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家蚕小蚕期人工饲料养蚕试验示范》项目,实现全年不间断养蚕生产。
与此同时,我县在延升产业链上做文章,不断激活产业形态,目前全县蚕桑龙头企业20多家、专业合作社56个、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蚕桑产业园4个、家庭农场12个,逐步构建起了“茧-丝-茶-果-药-饮-被-服-游”九位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2024年蚕桑综合产值5.12亿元,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融合发展活力。
在做大做强蚕桑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我县将蚕桑产业与文旅、盛会、城乡有机融合,不断催生产业发展新业态。建立“互联网 + 旅游 + 特色产品 + 现场体验式营销”的现代化营销新模式,有效拉动了蚕桑经济,推进了蚕业与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举办高规格的全国性行业盛会,蚕桑文化辐射力与日俱增。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中国农业公园建设,深度挖掘嫘祖养蚕、周穆王桑林观桑和王国光临涧题诗等历史故事,植入蚕桑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景观带。建成了蚕桑主题公园、桑田大道、网红蚕茧桥等特色景观,打造了蚕宝宝旅行记口袋公园,形成了“一路一带一园多景”的蚕桑文化景观体系。
产业要发展,政策引导是关键。我县出台的蚕桑产业扶持办法,无论是蚕桑资源保护、优质蚕种蚕茧扶持、大蚕设施、小蚕共育、现代化智能养蚕示范、规模化扶持,还是村级专项奖补、专业镇建设都给予大力扶持。
我县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之美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阳城县蚕桑产业扶持办法》《阳城县政策性蚕茧价格保险实施方案》及《阳城县政策性养蚕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构建“一个政策两项保险”扶持体系,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全产业链扶持机制,并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蚕桑专业镇”建设,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蚕桑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桑园面积达3.7万亩,养蚕户9000多户,年养蚕3.58万张,产茧171.5万公斤,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的98.06%和全省的94.5%,蚕茧收入966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5.12亿元。(吉进丰 张晋育)
责编:杨帆